主页 > 新闻资讯 > 从“机器代人”到“人机共舞” 机器人产业发展再提速

从“机器代人”到“人机共舞” 机器人产业发展再提速

2022-01-01 13:58:41    来源:人民网    阅读:

送餐机器人、迎宾机器人、测温机器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出现在餐厅、医院、机场、养老院等场景的机器人已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智能帮手”。

近几年,在政策鼓励与市场需求的双重“加持”下,机器人产业规模迅猛发展。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让无触摸服务成为刚需,也促进了国产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加快了国内机器人产业“爬坡迈坎”,寻求突围的步伐。


 

 

风口已至 服务机器人大步迈入生活圈

去年服贸会上,一条在水缸中游动的智能仿生“大鲨鱼”引来了不少观众围观拍照,令人啧啧称奇。

在机器“大鲨鱼”的生厂商、博雅工道(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仿生“大鲨鱼”、机器“金龙鱼”、水下推进器等各类水下智能装备布满整个展厅。

这些造型各异的水下智能装备,不仅仅只有观赏娱乐价值,更具备意想不到的实用功能,在各类水下场景“大展身手”。

“我们生产的400公斤级水下机器人,可以满足国内江河湖海监测、搜寻、救援等多种需求。”博雅工道副总经理李乔介绍,博雅工道不仅向中海油提供了水下无人操作平台,同时向葛洲坝水电站提供水下机器人用于检测、维修坝体,更与蛟龙号研发团队长期开展深度合作。

北京中航智无人机产品。人民网 赵超摄

不止在水下,在高空之上,机器人同样有着“用武之地”。以无人直升机起家的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海关执勤、地质勘探、农业植保、消防救灾、电网巡线等多个行业。

而在生活服务领域,机器人的出现更是为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达闼科技向武汉、上海的医院捐赠的云端医护助理机器人、云端消毒清洁机器人、云端送药服务机器人、云端测温巡查机器人等设备,有效减少了人员交叉感染,提升了病区隔离管控水平。

北京康力优蓝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则在餐饮康养领域实现了较大突破。“我们的膳养大师机器人已经覆盖了八大菜系的3000多个菜谱,还能为不同身体状况的消费者提供康养方案,不仅可以解决老龄化时代的老年人需求,还能解决年轻一代不会做饭的问题。”康力优蓝副总裁叶宝华说。

达闼科技副总裁葛颀认为,从需求端来看,人口的老龄化、劳动力的减少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服务机器人市场发展牵引的需求。“毫无疑问,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服务机器人有望成为下一个大风口。”

SMC工业机器人平台。 人民网 赵超摄

需求旺盛 工业机器人迎发展良机

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兴盛街甲2号,这是SMC中国区总部的所在地,也是亦庄开发区引入的首家世界500强企业区域总部。

作为世界知名的气动元件制造商,2020年4月,SMC整合北京、天津、广州等地研发、制造、销售等资源,选择将中国总部落户到亦庄开发区。

据SMC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清海介绍,SMC在气动元器件领域的全球份额38%,中国市场占有率位居首位。

“北京经开区已经成为全市乃至全国的政策高地,拥有一流的营商环境和产业发展生态环境,让SMC坚定在经开区发展的信心,选择将总部落户到经开区。”马清海说。

据了解,SMC生产的气动元器件多达70万种,广泛覆盖汽车、家电、消费电子、食品饮料、机床、半导体等行业,与京东方、富士康、伊利等企业常年保持合作关系。马清海介绍,“目前我们正在为京东方北京生产基地的生产车间做节能改造,工程结束后可以使其每天的用电成本节约20%-30%。”

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SMC在传统气动元件业务基础上,开始发力工业机器人领域。“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公司业务实现了大规模增长。今年,起初预计增速会有所放缓,但从前五个月的实际情况看,这一趋势仍在延续。其中,工业机器人实现销售收入成倍增长,占公司总收入20%。”马清海说,“公司多个产品线表现优异,前五个月的纳税额同比增长400%以上。”

SMC的市场表现在国内工业机器人领域并非个例,亮丽数字背后离不开国内旺盛的市场需求支撑。据测算,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为65台/万人,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远低于欧美日韩等制造业发达地区。其中,在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领域中,汽车和3C领域占比最高。

今年5月,以生产高性能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轻型机器人为主营业务珞石机器人,宣布完成C轮超3亿融资。由此可见,工业机器人“赛道”火热程度。据信息技术咨询企业IDC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机器人产业支出费用达到594亿美元,机器人产业规模占全球机器人产业的30%以上。

珞石机器人CFO兼合伙人唐圣添表示,其机器人产品已经在汽车零部件、3C电子、精密加工、医疗、科研等垂直领域得到运用,“机器人正在改变各行各业的生产方式,推动传统制造产业实现转型变革。”

“中国是全球工业门类最全的国家,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前景广阔。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和5G手机的加速渗透,将支撑工业机器人需求的持续回暖。”马清海认为,以前业内希望实现“机器代人”,而现在更强调“人机协作”“人机共舞”,“将重复性、危险性高的工作交给机器人解决,员工则承担更多协调性、智慧性的工作”。

爬坡迈坎 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向各行各业不断渗透,国内智能机器人市场增势迅猛,但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也开始显现。

葛颀坦言,与工业机器人的单场景、重复性任务相比,服务机器人对技术的要求更高。尽管市场每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但服务机器人总体还存在“价格较高”“不够聪明”两大缺点。

针对价格问题,葛颀表示,目前,达闼科技正在推进机器人关节的大规模量产,有望推动成本的大幅下降。

“人体全身有70多个大关节,我们的机器人已经模拟了34个,2025年有望生产出全身柔性的机器人。随着这些智能关节的量产,成本有望实现超过50%以上的下降,会给服务机器人的普及创造巨大空间。”他说。

与此同时,机器人要实现大规模的普及应用,行业客户的认知度还有待提高,在工业领域尤为如此。

中航智副总经理唐甜认为,每个行业对机器人的应用都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只有让客户真正认识到机器人作业带来的便利和成效,机器人才有望在各领域实现大规模商用。

唐甜瞄准的未来机会是空中交通市场。

“地面交通的拥堵状况短期内难以有根本性转变,未来应该会向空中寻找发展空间,届时无人机会有更大的市场机会,应该会形成‘空中出租车’市场。”他说,“但现在最大的难题是没有相关立法。”

此外,我国机器人产业还面临着很大人才“缺口”。目前,从事与机器人相关研究的人才正在源源不断地出现,但高端人才的培养仍处于“爬坡”阶段。

针对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有关领域人才缺口将达450万。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名单,已有一百余所高校获批“机器人工程”专业。

业内人士认为,要培养出能真正适应市场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依靠政府、企业及学校三方协同培养,高校要和企业联动,学科之间也要形成联动。

唐圣添认为,机器人作为技术驱动型行业,技术创新是行业发展的前提。中国机器人市场,尤其是中高端市场,仍然被进口品牌把持,根本原因还是国产机器人在技术和产品性能上仍然有差距。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技术和产品过硬的同时还需要在成本上有优势,而这需要产业链的共同成长。

“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成春。产业链共同成长,才能真正上演国产机器人占领市场的精彩。”他说。

 
 
(责编:赵超、吕骞)